媒体报道
2022年12月20日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胜利一号煤矿,6辆220吨矿用重型卡车组成的作业编组正在不舍昼夜有序地行驶在矿区道路上。每一辆矿用卡车近三层楼高,驾驶室里空无一人。庞大的矿用卡车鸣笛、发车、爬坡、倒车……自主完成装、运、卸全流程作业。现场项目人员介绍,这种无人作业状态已经先后在不同的作业平面上持续近半年,其中最长的运输道路超过3公里。
行业痛点一一破解
胜利一号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郊外5公里处、胜利煤田中西部,矿区面积34.36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储量近20亿吨,属我国特大型露天煤矿。矿区年平均气温2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以下;春、秋季风沙大,瞬时风速可达37m/s。严苛的自然环境对驾驶员的工作构成极大挑战,不仅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还导致了安全隐患、招工难等问题。
“长期以来,矿区运输普遍存在三大痛点。”国家煤矿智能化专家任月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第一个痛点是,由于矿区环境恶劣,司机老龄化严重,年轻司机从业意愿低,招工难、管理难,人工费用也逐年增高。第二个痛点是,司机操作水平不一,各矿车辆调度水平差距较大,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三个痛点是,矿车车型大、盲区多,因而司机作业易疲劳,常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面对上述痛点,无人驾驶直击招工难,通过提升智能化水平,突破了“人”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管理,无人驾驶降低了不规范作业造成的车辆维修、油耗高、胎损等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益水平,有助于规避人员伤亡事故,真正实现生产作业的本质安全。
据国家能源局介绍,我国目前已有近400座煤矿在开展智能化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杨健健表示,无人驾驶在矿区的运用,增加了矿山生产与管理者对于新技术应用的信心,提高了安全和生产效率,减少了人为事故隐患等潜在问题。
商业应用进入规模化
千亿级市场拐点在即
进入2022年,无人驾驶进矿区持续受到各大投资者追捧,中金、华泰、金沙基金等多家机构对未来中国矿区无人驾驶市场给出了千亿级规模的市场空间预测。
金沙基金合伙人马开茂表示:“矿区是最适宜L4级无人驾驶商用车大批量落地的场景,潜在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我们认为矿区无人驾驶大规模落地拐点在即。”
据任月龙介绍,国外矿山自动驾驶商业化已超过10年,卡特彼勒、小松等工程机械巨头,力拓、FMG、必和必拓等矿业集团已经有了成熟的矿山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和运营数据。国内起步较晚,目前主要由踏歌智行、慧拓智能等自动驾驶公司牵头落地。
国外矿山技术早已成熟,为何国内自动驾驶企业依旧躬身入局呢?余贵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是由于国内外的矿山无人驾驶市场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是矿山分布情况差异:国外矿山相对集中,且单个矿山产量巨大,有能力整体改造,而我国的矿山相对分散、大小不同。
其次是客观条件的差异使得国内外在技术方案常用车体的选择差异。比如,国外多采用单车售价高达数千万元、载重100至400吨的大型矿用卡车,而国内多为中小矿山并不适用,一般采用宽体车、后八轮。加之矿业属于国土安全范畴,这都给了我国自动驾驶企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任月龙表示,矿区人员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接受度尚需要一定的过程,但市场表现积极看好。
“技术发展是迭代打磨,不断优化的过程。一方面,要实现‘安全员下车、安全不下车’;另一方面,要实现全矿的运营,只有这两个方面同时具备了,无人驾驶在矿区才能实现批量的复制,才会真正迎来行业发展的爆发。”余贵珍预测,2023年下半年或会迎来行业的蓬勃发展。